- 父母都有养老金或者退休工资,不用上班啃老的人多吗?父母过世后怎么办?
- 面对孩子的撒泼打滚,都用什么方法处理的?
啃老族的产生,古今中外都有,于今尤甚尤明显。因为信息网络时代,與论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任何啃老族都逃脱不了人们鄙夷的眼神与视野。然而话说回来,绝大多数啃老族是其父母骄生惯养过分溺爱造成的,是咎由自取!回视左右,莫不如此。最后被啃得实在受不了了,忍无可忍了,失去理智了,只能横下心来,大打出手,出人命了。摇摇晃晃丧魂落魄走进监狱了。造成终天之憾!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反思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本人认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好好教育,处处留心,因势利导。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小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观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通情达理孝顺长辈友爱兄弟姐妹与别人和睦共处,这一切待人处世之道,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形成。哪里要等到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些,我想啃老族会越来越少,家庭和社会悲剧也会越来越少。
现在的问题是,在城市里一般的大众退休后都或多或少的,都有数额不等的收入。对于一些自身不努力工作不思进取的啃老族确实存在,而有一些老年人每月收入还可以的也不在乎让子女和孙辈们一起享受生活。这里有因果关系:老年人不缺钱,小辈们也不缺钱。说实话:个人想的开,这钱最终的也是自己后辈的,早化比生后作为遗产继承给儿孙们要好!只求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啃老的中青年人,城市多于农村,但总数不会太多。这是因为,城市养老金大多数人比较少,自己都不够用,拿什么给后代啃老?养老金比较多的大多是什么人?他们的后代一般也有一份收入不错且体面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啃老。
真正凭借父母的养老金和退休工资生活的人并不多。
首先,父母的养老金水平得高到一定程度。每月领取七八千元退休金的老人数量也不多,差不多能占所有退休人员的5%。根据人力***和社会保障保障部的信息显示,2018年末全国离退休人员总数是11798万。5%,大约是只有600万。
遇上这样没出息的孩子,概率又是少之又少。家庭中有几个孩子会不上班,在家里啃老呢?我们按照1%算吧,这样全国也就只有6万家庭。
当然,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家庭是父母没有退休,有父母工资供养的啃老族吧。不过随着父母年龄老去,收入也会日益减少,确实会出现财务危机。
见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北京一位男士,在三环内有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当时购买的时候,是一家勒紧了裤腰带,凑齐了之首付。贷款400多万,每月偿还2万多元。这位男士每月工资有1万多,妻子没有工作。每月生活和还贷主要是靠当时祖父母、父母的养老金支撑,当时四个老人每月的养老金也二万多。可是后来其祖父母、父亲相继离世,仅凭他的工资和母亲的养老金难以支撑房贷了。房贷还是选择30年还贷的,偿还期限还长的很。后来妻子也出来工作,但是收入依然不足以支持房贷,他的收入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改变。房子又是好的学区房不能卖,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一团糟。纵有千万房产,一样改善不了生活。
所以,总是想啃老的人,总有一天会陷入困境的。还是要踏踏实实出来工作,而且还要做好财务规划,自己的一生才能不愁。
父母都有养老金或退休金的,子女啃老的肯定有,但不多。要看如何界定啃老,如果说父母生活开支完后有节余,而子女成家创业有困难,从父母那得到帮助也算啃老,那就多了。我认为,定为啃老族,应为自己不上进不努力,一心想着父母庇护,老盼着父母节衣缩食来养活他的这类人,才是货真价实的啃老族,是为人不耻的。这样啃老的人,除社会教育缺失的原因外,主要责任在父母,开始品尝放任、娇纵、弱爱过度的苦果了。我在网上看到,有的老人社保卡都上交到儿子媳妇手上了,老人要点零花钱都遭训斥,太不象话了。当老人死后,没有了这个经济来源,他们怎么办?靠国家救济?靠别人施舍?还是步懒汉的后尘:说有个懒得出格的人,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次老妈出门有事,要十天才能回来。老妈想了个办法,用10几斤面灰做一个大面饼放在儿子口边。当母亲回家后发现儿子还是饿死了,大面饼只近嘴边的吃了,离嘴远一点的都没吃。哈哈!老夫也不知这些啃老族怎么办?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撒泼打滚,都用什么方法处理的?
面对孩子的撒泼打滚,都用什么方法处理好?
面对孩子的撒泼打滚,不理他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其实你仔细观察,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也在跟大人”斗智斗勇”。他哭、他撒泼打滚都是在吓唬你,试探父母长辈怎么对待他!你输一次,全盘皆输!
不理他,是最好的处理方法。要理他,就狠下心来,让他一次记住,下不为例!
我们经常在超市门口坐着玩。经常看有的小孩从超市里哭着出来。有一个小孩,家里有一辆小车子,又要买一辆,爷爷不给买,他就跟在后面哭。爷爷只管自己走自己的路!我看他边哭边从手指缝里看爷爷的表情。爷爷停下来,他就大声哭;爷爷走了,他就哼哼。
走着走着,看见一个小朋友,两个孩子玩起来了,忘记了买车子的事了。
家里没有的,孩子要的合理的可以满足他。家里有很多玩具,他还要,不能惯着他!不买就是不买!越哭越不买!有两次他就再也不要了!
有一次,我们遛弯,一个小孩有四五岁了,还让奶奶抱着。儿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说,有一个小孩,家住五楼。爸爸妈妈上班爷爷看着他,一岁多会走了,爷爷就不抱了,慢慢牵着的小手走,孩子小也抱一会儿。小孩越大了他越不走了,让爷爷抱着上楼,爷爷年龄大了,抱着他上五楼有点吃力。一开始爷爷说:“小宝乖,你看比爷爷上的还快呢!”再后来,爷爷就说腰酸背疼,不能抱了,让他自己走!后来孩子就自己也走也爬上五楼。
孙女四五岁时,不让父母批评,一说她哪里做的不对她就哭。一个星期天,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儿子提起来就把她放在卫生间里。“哭吧!哭够了告诉爸爸。”儿子说。孩子在卫生间里,哭的声音越来越小了,没有声音了。儿子摆手谁也不要管。
一会儿,里面传出拍门声,“爸爸,我哭够了,今后再也不哭了!”孙女求爸爸放她出来。
儿子去了卫生间,给孩子洗洗脸,领到客厅,告诉她:”犯错了,大人就要批评,一个小孩不能光受表扬,也要经得起批评。”孙女点点头。
要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必须狠心。溺爱,只能害了孩子。
结束语:
家长越狠心,孩子越优秀!他哭、撒泼打滚都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父母要正确引导、教育,养成好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由于经常带孩子出去逛街,我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小孩子在得不到心爱的玩具糖果之后嚎啕大哭,满地打滚。家长们会跟孩子说,“家里已经有了,不能再买。”“天天出来,天天买,要这样,下次就不带你出来了。”但已经被玩具勾着心智的孩子哪里听得进去?
最后是家长们或者直接骂或者打一顿拖走,或者在孩子哭的时候苦口婆心讲道理,或者干脆在旁边冷眼看着孩子哭,或者屈服在孩子的撒泼打滚之下,满足孩子的需求。
当然,也有些家长比较理性,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抱着孩子离开玩具店,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跟他讲道理,通常效果会比较好。
我认为,在孩子提出要买玩具零食时,有两种家长。
一种家长是厌烦孩子经常地提出要买玩具,买零食的。一来浪费钱,二来怕孩子养成不懂珍惜的坏习惯。,很多家长的语气是不耐烦的,表情是严肃的甚至带着厌烦。
孩子一听一看情况不妙,立马就会嚎啕大哭满地打滚,企图以此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父母更加烦躁这种方式了,觉得丢面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太不懂事了。又哭又闹的不成样子。
一般这种家长***用的处理方式都会很暴躁,直接打骂拖走,或者任由其撒泼自己佯装要走。这种情况下,孩子父母都是双输的。
另一种家长则理性很多。他们认为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零食想买是正常的。想要得不到会哭会闹也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所以在看到孩子被拒绝后哭闹撒泼的时候不会着急上火气急败坏的。
相反地他们会很有耐心,温柔地擦干孩子的眼泪,抱着孩子,引导孩子说出心情,然后跟孩子讲道理等等。这种情况下,父母孩子是双赢的。
关于孩子得不到心爱的玩具零食而哭闹撒泼的处理方式,我倾向于第二种的。
首先,吃喝玩乐是人的本能,大人懂得隐藏自己的这些需求,并在恰当的时候表现出来。但孩子不会啊,孩子天真无邪,他想要他直接就表达出来了(当然被打被骂内向自卑的除外)。当孩子提出要买玩具买零食的时候,身为父母,我们应该觉得开心,至少孩子对你是毫无隐藏的,是开朗自信的。如果能买就直接给他买,如果不能买,不要气急败坏,也不要严肃打击,而是可以***用恰当的方式说服孩子放弃购买的。
其次,孩子负责情绪控制的前额叶还在发育中,控制情绪的能力天然不如大人。
不满足需求就会有情绪,这也是本能。只是大人善于隐藏,而小孩子是外露的。情绪来了之后他就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发泄出来,有些是家长难以接受的,如撒泼打滚。
最后,我们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需求和情绪,温柔而坚定地坚持既有决定。
孩子哭闹撒泼之后要求被满足会让他们掌握了一门控制大人满足自己要求的新技能。家长要谨慎呀。一般坚持这样做几次之后,孩子就不会撒泼打滚了。
我家孩子刚开始也会,不给买就哭闹撒泼。开始我也生气,是第一种家长的处理方式。发现下次会历史重演,就改用第二种方式。没想到效果真好。之后再去玩具店,碰到喜欢的家里又有的,就只看看摸摸。嘴巴则念叨着“家里还有,还能玩,不能买。”反倒是我看到这样的孩子,会忍不住想要引导他买别的玩具回家玩。有时想想,莫非这是孩子的“以退为进计”?
总之,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冷静。千万别被小孩带出情绪来了。之后的处理方法顺势而为啦。